【奋力“十四五”先进人物】鲁芳:打造国别和区域研究新高地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10-28] 文:柴迎
【编者按】时间丈量发展的进度,未来积蓄奋斗的希望。自西安思源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把我校建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蓝图以来,学校科研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各系统不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事迹各异,但处处体现着思源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的工作业绩生动践行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着学校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即日起,新闻宣传中心在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同步推出“奋力‘十四五’先进人物 ”专栏,弘扬他们诲人如风的高尚品质、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为学校“立本升硕”工作目标凝神聚力,为广大师生加油鼓劲。这一期我们推出科研优秀教师、国际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鲁芳的事迹。
【科研小档案】西安思源学院国际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鲁芳完成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秘书处指令性课题任务多项,顺利迎接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第一轮审核评估,获得“良好”的评价等级。发表有关东南亚文化传播方向的论文共12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持市厅级以上课题4项,参与5项。
西安思源学院国际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鲁芳
2017年7月西安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1月东南亚研究院(处级)成立,机构的设立顺应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鲁芳作为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之一,一直立足岗位,坚守初心,完成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秘书处指令性课题任务多项,顺利迎接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第一轮审核评估,获得“良好”的评价等级。
积极适应新的研究领域
西安市社科项目《西安属地高校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研究——以东盟为例》结项证书
进行东南亚研究,鲁芳其实是“半路出家”。1998-2016年间,她在空军工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及航空兵部队短训班英语专业课、航空英语及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授课任务。2016年入职西安思源学院先后任职于文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学院,从事外语教学与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南亚国情文化。
走进泰国大城府忠书兰女子学校的中学汉语课堂
“从军事、武器装备和语言教学向东南亚研究领域跨越转型中的巨大困难,使我常常怀疑自己的选择。”已过不惑之年,又要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对鲁芳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在进入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前两年,她一直处于“望尽天涯路、消得人憔悴”的状态,每次申报项目,前期积累基本没有,鲁芳迷茫过,焦虑过,但没有放弃过。“既然选择了便只顾勇往直前!”秉着这份“执念”,她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适应新的研究领域,逐步从论文开始积累,再依次尝试申报校级、市厅级、省级项目。如今,东南亚研究中心依托文学院中文学科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为中文学科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正是“立足岗位,坚守初心”的这份“执念”,鲁芳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天的些许成就,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有力证明,我也暗自庆幸终于看到了远方的一缕‘灯火阑珊’。”鲁芳感慨道。
远赴他乡为中心开拓长效发展渠道
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聘书
代表西安思源学院参加“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并汇报教育部课题成果
据鲁芳介绍,东南亚研究中心立足“一带一路”建设,紧密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平台,以泰国、马来西亚为重点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东南亚华侨与东盟国家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特色。
研究中心建设初期,先后接受了教育部指令性课题3项:“泰国语言政策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现状和中文学习需求研究”以及“泰国教育情况手册”。在缺乏前期积累和各种资源的困境中,鲁芳和研究中心的领导班子立足长远,制订了周密的研究计划,以赴泰田野调查为突破口,获得了宝贵的研究数据和资料,打破了东南亚研究的瓶颈,为后期的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开拓了长效发展的渠道。
首次田野调查之后,研究中心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指令性课题,并借助东南亚国家的优质高教资源,陆续推出了多项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项目,即与泰国暹罗大学的“中国商务部一带一路汉学中心”签署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协议;与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签署了共建“东南亚研究中心”及“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心”合作协议;与印尼华裔总会洽谈了合作共建协议;支撑学校派遣教师赴马来西亚和泰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与曼谷市教育局签署“曼谷市汉语教师培养基地”协议;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NIDA、中泰企业家协会、缅甸、柬埔寨等教育行政部门等均开展了交流合作洽谈。
在国际合作项目带动下,中心的研究平台也得以拓展,合作项目推动了学术资源共享、学术平台共建、教授互聘、教师互访、学生交换、课程共享、研究生联合培养及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等多元化多方位的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中心与《西部学刊》共建了“东南亚研究”专栏这一学术平台,刊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抢抓机遇致力西部高校东南亚区域研究智库中心建设
从2015年教育部开始布局“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到2021年“区域国别学”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的一级学科,学校区域国别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加“国别和区域研究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暨兰州大学第三届‘一带一路'高端学术论坛”并做会议发言
建立东南亚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新成员,标志着学校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方面踏上了国家级平台,在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跨进了“国家队”行列。
为了推动学校东南亚研究中心更好发展,将其打造成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高地、东南亚研究的孵化器,鲁芳介绍,后续学校东南亚研究中心将以“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与发展、东南亚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发展”等重点理论研究为抓手,以支撑中文学科建设为目标,用东南亚研究成果培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申硕。
通过学术研究,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东盟文化特色,力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突破,并开展“东盟研究方向”高层次人才培养,到2025年建成西部高校东南亚区域研究智库中心。
与此同时,做好立足陕西“一带一路”建设的咨政服务和智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陕西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在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举办“立足’一带一路‘传承中华文化”主题读书会
这一路走来,鲁芳历经艰辛,也收获良多。她善于从前辈研究成果或研究命题中发现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思考如何将课题研究和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类似命题。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每一次失败过后,她都选择回头看,多向身边的专家虚心请教,发现问题所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申报书质量。 “所走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收获的每一份成功,都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文:柴迎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