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华诞•我的思源故事】理工学院院长丁心安: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奉献热血青春,值得我一生自豪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04-19] 文:田俊倩 图:梁磊
【编者按】2023年7月,西安思源学院将迎来二十五周年校庆。长期以来,学校创办人周延波校长倾情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不改初心,坚守“为更多青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朴素情怀,带领全体思源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学校教育事业始终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迅速实现从自考助学到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跨越式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思源人将以建校二十五周年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学校“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实现“立本升硕”战略目标为主线,在新时代勇于作为、守正创新,赓续“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思源精神,担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实现“办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续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展示办学成果,新闻宣传中心特策划推出“廿五华诞•我的思源故事”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理工学院院长丁心安: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奉献热血青春,值得我一生自豪》。
周延波校长的一句话让我留了下来
1996年起我就与西安思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在一家国企工作,单位派我到西安交通大学进修,机缘巧合下,我参与到思源学院的前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培训中心的计算机培训教学工作中,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思源。
拼搏、热爱、担当,这是我对思源学院的最初印象。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如百万大军过独木桥,高等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改革开放后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自考助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希望,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让在培训中心从事教学工作的我,深深感受到了周延波校长的办学初衷,以及为青年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担当。记得在培训中心上课时,同学们早早就来教室占座,一个能容纳近200人的大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那么大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说话,都聚精会神听讲、记笔记,下课后问问题的人特别多。虽然当时我才二十六七岁,但这种氛围让我觉得特别自豪和感动,这也是我留在思源的最初动力。
“丁老师,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工作,帮助更多青年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欢迎你。”周延波校长的一句话,坚定地让我留了下来。当时的培训中心只有十几个管理人员,我算是兼职代课,一边进修一边承担教学工作,期间在培训中心授课的情境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培训中心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让我深受触动。随着培训中心规模不断扩大,周延波校长开始筹建西安思源学院,我两年的进修也结束了,本应回原单位上班,但周延波校长矢志教育事业的情怀,让我感动,随即决定留在思源学院学习和工作。
在思源的积淀成就了我
思源人身上的拼搏精神让思源学院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思源人忠诚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奉献自己的才华,促进了思源学院的成长发展。同时,思源学院也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和提升的平台。就我个人而言,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到现在已过中年,我先后担任过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直到现在担任理工学院院长。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变化,现在我觉得教育不是学习一门课程,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塑造。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说,我认为教育是家、校、国的一体化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能够顶天立地、独立生活的人,更要跟从国家宏观战略去培养人才。这是我在思源学院工作的感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也让我越来越理解周延波校长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初心,以及一位民办教育家的使命与担当。
西安思源学院特殊贡献奖、西安思源学院省级“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创新文化节优秀指导奖、西安思源学院五一劳动奖章……职业生涯中,我获得过很多成绩,但唯有一项我觉得特别光荣。2013年,我在陕西省教育厅《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中,获得西安思源学院“张丽莉”式教师荣誉称号。张丽莉是一名中学教师,在2012年的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全国掀起了学习张丽莉老师的热潮。能获得此项殊荣,是学校领导师生对我的认可,也是我一生的荣耀。
人文教育是学校蓬勃发展的根基
周延波校长创办西安思源学院之前,曾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学校很多领导教师也是来自交大,学校的教学工作深受交大影响,十分注重人文教育,这使得思源学院也传承了许多“交大文化”并形成以人文环境育人的思源特色。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使命,通过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比如,学校严格认真遴选师资,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将“认真做事”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2008年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要先进行一个小时的试讲,对课程的总体教学方法、授课内容、技术手段等进行严格审核,竞聘上岗后才能够承担教学工作。这种“认真”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学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足额投入人力、物力等资源,因此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的学生读研后跟我说,“思源的老师真的好,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认真的老师。”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根据学校统一规划,2015年理工学院成立,我先是担任理工学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后担任院长职务。学院成立之初,只有8名专业教师和15名辅导员,随着学院规模发展,目前学生数量2600余人,教职工人数已经达近130人,学院教师也越来越注重教研工作。自2020年以来,教师发表论文113篇,校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7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工学院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学科竞赛、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寻求高质量发展。
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前行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饮水思源,自强不息”体现在思源人的方方面面。我曾调任汽车交通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当时正值学校本科合格评估的重要阶段,本科合格评估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进程的大事,我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接到任务后,我带领团队在认真整理学院教学档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过程、毕业论文、师资、实验室这四大板块进行详细梳理,对应每一板块需要完善的部分,列出相应清单及改进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档案整理结束后,我又把学院所有的本科毕业设计资料全部梳理了一遍,发现在毕业设计材料中,有一份材料上考评教师的签名不规范。当时专家组正在校检查评估,尽管已是深夜,我还是马上联系了这名教师到校。该教师接到电话后连夜来校,重新检查核实材料内容并签名,确保了我们所提交的档案资料真实准确、规范完整,助力学校顺利通过检查评估。这件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的凝聚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经过二十五年的创新与积淀,思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国内著名的民办高校,在社会上颇受好评,如今正在向新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每一位思源教职工、学生、校友都为是思源人而感到骄傲。未来,我将带领理工学院团队不断前行,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项目,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大的就业平台。希望每一位思源人都能继续秉承校训精神,心怀报国理想,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奋斗。(文:田俊倩 图: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