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踏红色热土悟峥嵘岁月,思政课走出课堂显实效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0-29] 文:张小溪 图:张小溪
10月25日,西安思源学院第四期“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研学活动顺利展开。专列缓缓驶入延安,一场以“追溯延安13年奋斗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正式开启。此次研学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红色圣地沉浸式感悟党史,将思政教育从书本延伸至实践现场。

满载师生的红色研学专列,如期驶向延安。途中,专列车厢变为了“移动的思政课堂”。关晓老师结合党史材料、革命老照片与历史珍贵影像,系统讲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关键历程——从长征胜利会师,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到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物资困境。从延安整风运动凝聚思想共识,到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生动的革命故事、详实的历史细节,让原本活跃的车厢成为学生静心沉思的课堂。学生们记录重点、提出问题、发出感慨:“以前在课本上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听老师讲南泥湾开垦的故事,才真正懂了这句话背后的艰辛与力量。”
抵达延安后,研学队伍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泛黄的电报手稿、锈迹斑斑的步枪、军民共织的土布衣物,将学生们带回战火纷飞却信念如磐的年代;面对“延安精神”主题展区,老师结合实物讲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实景氛围中慢慢感悟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10月26日,在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旧居,看到窑洞内仅有的木桌、土炕与油灯,学生们主动提问,思政老师现场“答疑解惑”。“延安时期物资那么短缺,为什么能吸引无数青年奔赴?”“新时代青年该如何践行延安精神?”老师以枣园窑洞内领袖们的简朴生活、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里党的七大召开场景为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向学生们解读: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初心,让延安成为革命圣地,令无数学子争相奔赴;而新时代传承延安精神,需要立足当下,扛起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此次研学活动,让学生实现了“行走中学习、感悟中成长”。两名思政老师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让思政课更具感染力与实效性。学生们互相约定,要把延安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以先辈为榜样,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当研学队伍踏上返程列车,夕阳映红车窗,而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学子心中,已深深印刻在每位学子心中,印刻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印刻在伴随成长的精神力量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思源青春力量。(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